简体 繁體 English    
 
 企業動態
 產品動態
 行業資訊
 公告欄
 
SEARCH
 
 
首頁新聞資訊企業動態新聞
 
全力把南甯打造成國家海綿城市的思考

    獲得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是廣西南甯市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開始,也是南甯城市建設發展的目標。

    建設“海綿城市”是反思傳統城市建設對雨水處理思維的結果

    南甯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氣溫較高,降雨豐沛,雨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長期以來,南甯市也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面積的擴大,大量鋼筋水泥建築物拔地而起,地面硬化面積快速擴展,但城市建設對雨水的處理主要都是通過各種大型地下管網把雨水盡快排掉,致使城市生態領域逐步累積的矛盾和問題日漸嚴重。城市綠化面積減少,不滲水地面快速增加,城市地下水補給途徑被阻斷,地下水位難以回升,地表水和地下水質改善進展緩慢;每當暴雨時城市地面徑流彙集速度增快,洪峰流量加大,感覺排水系統再大也不夠用,常常造成城市排水系統超負荷,城市內澇常常發生,造成重大損失,大量寶貴雨水也白白流掉;暴雨對城市建築物、路面、廣場等的汙染物進行沖刷,然後隨暴雨倒灌進入城市排水系統,排入受納水體,給城市生態造成汙染;城市鋼筋水泥建築物的迅速增加,人口的聚集,碳排放增加,城市熱島效應、霧霾及空氣汙染日益嚴重,城市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普遍降低,給廣大市民帶來生命財産損失。城市所累積的這些生態問題,既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又影響了城市居民生産生活,降低了居民生活質量,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阻礙。

    對雨水處理采取以排爲主的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實踐證明這不利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爲此,人們不斷地進行反思及探索實踐,“海綿城市”就是不斷反思及探索實踐的結果。“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對雨水的處理采取防、排、滲、蓄、滯、處理等多種措施有機結合,把對雨水處理主要依靠管網、泵站等設施快速排澇和末端集中控制爲主的傳統城市建設理念轉到注重對天然河道、湖泊、坑塘、濕地等水系的保護修複,並充分利用城市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等,強調對雨水資源進行最大化利用,這既補充了城市地下水,又把初期的雨水徑流的大徑流量削減掉,減少城市洪澇災害及雨水徑流汙染等,逐步緩解甚至解決對雨水以排爲主的城市建設理念造成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構建生態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堅持一以貫之的城市建設理念,全力打造國家示範性“海綿城市”

    南甯正在努力探索建設對雨水自然留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現正制定建設發展規劃,爭取在2020年以後建成面向東盟國家的“海綿城市”典範。這需要一以貫之的正確的城市建設理念。

    建設國家示範性“海綿城市”必須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切都是爲了更好地滿足人的生存發展需要,促進人的更好發展,否則城市的任何建設發展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群衆的支持和擁護。沒有人民群衆支持擁護的城市又怎麽可能建設得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南甯減少“海綿城市”必須堅持以人爲本,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充分利用城市每一寸土地都具備一定的雨洪調蓄、水源涵養、汙水淨化等功能,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幹擾和損害,以維持原有的水文特征。城市建設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其空間結構,建設多層次的城市開放空間,如城市內河、自然綠色長廊、城市綠色公園等,以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地表硬化帶來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城市建設要科學合理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對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以低影響開發爲重要手段,結合城市生態保護、土地利用、水系、綠地系統、市政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森林綠地等生態系統,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最大限度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爲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和諧共處。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增加城市綠色空間,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功能,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減少霧霾,降低城市洪澇損失,爲廣大民衆大量遊憩空間,讓城市更加宜居,爲民衆生産生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人民福祉,提高民衆幸福指數,滿足民衆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促進人更好地發展。

    建設“海綿城市”須樹立整體規劃,立足長遠、日積月累的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規劃、供水、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須把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當作一個系統統籌考慮,並協調給水、排水各方面需求,把水資源及生態環境規劃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把城市建設與草地、林地、濕地、河湖、流域等作爲一個整體系統來規劃和實施。建設“海綿城市”是構建生態宜居城市,這是一個城市建設理念,日積月累建設發展的結構,而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或一個單位所能爲之的,須長遠規劃、日漸建設、全民參與,久久爲之。建設“海綿城市”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維,不斷吸取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

    城市建設必須保護並不斷提升城市“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城市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城市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不受開發活動影響,要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恢複和修複受到開發破壞的河道、湖塘、溝渠、綠地、水體、濕地等的水文循環特征和生態功能,開發、改造城市社區建築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提高撐死雨水滲透率,恢複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並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按照低影響開發模式進行建設開發,使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足夠的彈性空間。堅持以城市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水系等建設爲載體。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構建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結構完善的城鄉空間結構,形成“廊道貫穿、組團布局”的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構建起層次清晰、架構分明、自然靈動的新型城市生態體系。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進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和實現路徑,提升城市“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

    引導“海綿城市”建設朝規模化、産業化發展。“海綿城市”建設公益性強,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相對較小,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需要政府鼓勵和引導。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高“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含量,降低建設成本,因地制宜地推廣實用技術,逐步將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規範化和標准化,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強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在建設海綿城市方面的成功經驗,限制城市建設中過多地采用不透水路面和屋頂,強制在城市工程建設和開發建設項目中采取雨洪利用措施,制定強制和鼓勵城市雨洪綜合利用的政策法規,並通過稅收、發行債券、補貼與貸款等手段來支持和鼓勵城市雨洪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發、生産和使用,提高社會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呈現規模化、産業化發展趨勢,降低發展成本及相應費用,提高城市投資效益,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雨水收集處理,選綠澤環保雨水收集處理設備、雨水收集處理設備、海綿城市專用雨水處理設備、地埋式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城市海綿化改造汙水處理設備、生活汙水處理設備、城市雨水處理設備,是城市海綿化工程的最佳選擇。


 

來源:      時間:2015-7-21 9:30:19
 
公司簡介 | 新聞資訊 | 產品展示 | 成功案例 | 下載中心 | 人纔招聘 | 留言反饋 | 聯系我們 |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