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部分街道成“澤國”,南京大學城汪洋一片,武漢重啓“看海”模式……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多地出現暴雨,“城市看海”的現象一再上演。 城市頻繁內澇主要有哪些原因?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近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專家們對“城市看海”現象進行了分析探討,並提出應對建議。 城市排水除澇標准較低 蓄水能力急劇下降 城市爲何頻繁內澇? 專家指出,首先是現有的排水系統存在一定問題,排水防澇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介紹,我國原來的城市排水除澇標准很低,像北京天安門地區的排水標准,僅爲抵禦3年一遇降水強度。2013年3月和6月,國務院先後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用10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城市洪澇的問題。不過,加強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投資非常大,需要較長的時間。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研究員嚴登華認爲,城市蓄水能力急劇下降,也是內澇的重要原因。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經過大規模改造,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調蓄作用。現在水泥城市地面大量硬化,街道地面往往比綠地要低,嚴重影響了城市蓄水。 “水在自然情況下會順著坡面往下流,通過坡面彙雨過程直接進入河流。但是由于道路和小區的建設,將本來連續的坡面切割成了很多小的單元。天然狀態下水發生垂向運動,水的坡長很長,但是城市裏水的坡長很短,所以容易積澇。”嚴登華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彙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極端降水頻率不斷上升,城市內突發性強降水讓人防不勝防。今年又是強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導致海洋增溫,大量蒸發,給陸地輸送水汽增多,從而形成夏季暴雨,主要影響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端義宏認爲,近十年來,台風每年爲我國帶來的總降水量有增多趨勢。“更需要警惕的是台風對城市內澇的影響,因爲台風帶來的降水時間較長,雨量較大,造成的危害嚴重。” 城市的“雨島效應”,加重了內澇程度。丁一彙指出,城市具有熱島效應,高樓大廈、水泥會吸收熱量。太陽落山後,水泥地、樓房會放出白天吸收的熱量,加熱大氣,産生上升運動,同時把周圍的水汽輻合起來,很容易引起短時間突發性的暴雨。 低影響開發建設海綿城市 滲滯蓄用排多措並舉 去年年底,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等有關部委組織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和試點建設,最終有16個城市列入試點。 海綿城市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希望把城市建設得像一塊海綿,在下大雨的時候,能下滲、能滯留、能蓄存、能淨化水,沒有降雨的時候可以把水放出來,可用可排。專家們認爲,解決“城市看海”問題,要低影響開發,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盡量減少開發的影響,保持一定的綠地,保持一定的水面,從源頭來減少徑流量的産生。 張建雲強調:“現在各地都在搞新城建設,我們發現發生城市內澇的地區很多就是在新城。因爲一些新城對規劃重視不夠,特別是低影響開發要求不明確、不嚴格,開發商追求利益,排水和洪澇滲蓄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要有足夠的場所來蓄水,綠地面積和道路硬化面積的比例要合理。加強河湖連通,比如武漢,可以將城市洪澇先排到湖裏,待長江的水位降低,再排到江裏。”張建雲說,城市洪澇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大規模建設“海綿體”。要用滲水磚鋪設公共區域,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沈式綠地、公園、水景設施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必須要突破傳統的“以排爲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張建雲認爲,城市洪澇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重視非工程措施。解決城市內澇,城市應急管理要跟上,包括加強對暴雨和洪澇的監測,讓預報預警及時准確,才能科學調度和應對。此外,應加大科普宣傳和知識普及,提升市民的防災減災能力。(劉毅 許可) 雨水收集處理,選綠澤環保雨水收集處理設備、雨水收集處理設備、海綿城市專用雨水處理設備、地埋式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城市海綿化改造汙水處理設備、生活汙水處理設備、城市雨水處理設備,是城市海綿化工程的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