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English    
 
 企業動態
 產品動態
 行業資訊
 公告欄
 
SEARCH
 
 
首頁新聞資訊企業動態新聞
 
“十二五”汙水處理現狀:老大難依舊難

    “十二五”即將過去,一些汙水處理廠“吃不飽”、管網建設滯後、汙泥處置難、收費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十二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對全國汙水處理廠建設運營提出了目標,但5年過去了,許多原來就存在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到2015年,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和縣城具有汙水集中處理能力;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85%(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城區實現汙水全部收集和處理,地級市85%,縣級市70%),縣城汙水處理率平均達到70%,建制鎮汙水處理率平均達到30%;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
   

    在“十二五”規劃即將收官之際,全國汙水處理廠建設運營能否完成預定目標?現有汙水處理廠在建設運營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不久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先後奔赴陝西、江蘇兩省,對汙水處理廠建設運營情況進行了實地采訪。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5年即將過去,但汙水配套管網建設相對滯後、設施建設不平衡、部分處理設施不能完全滿足環保新要求、多數汙泥尚未得到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營資金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

    問題一: 汙水處理廠爲何仍然“吃不飽”?

    首先是建廠時候“一哄而上”,設計規劃缺乏統籌;其次是管網配套建設不到位

    陝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也因此,其水汙染防治工作備受各界關注,城鎮汙水處理能否實現達標排放又成爲重中之重。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資工委主任李健偉介紹說,截至2015年6月底,陝西全省已建成運行城鎮汙水處理廠118座,實現縣級以上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處理能力爲391.55萬立方米/日,日處理汙水317.65萬立方米,處理率達到82.7%。

    截至目前,陝西省建成城鎮汙水處理配套管網項目2532個,共計2771.8公裏。其中城市建成969.7公裏、縣城建成1690公裏、重點鎮建成111.7公裏。

    “在2015年二季度全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考核中,陝西省城鎮汙水處理工作全國綜合排名前5位。”李健偉說。

    然而,讓汙水處理廠真正成爲“治汙”而非“致汙”企業卻並非易事。陝西省環保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2013年,他們共檢查現有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105座,總日設計處理規模爲344.6萬噸,但實際每天處理量爲239.6萬噸,整體運行負荷率約爲70%左右。

    同樣,根據陝西省西安市環保局日前通報的數據顯示,2015年,省級通報的西安市15起汙水處理廠問題中,出水超標問題有12起,占比80%;汙染源自動監控運管問題有3起,占比20%。市、區(縣)兩級共發現和查處汙水處理廠問題13起, 13起問題中,出水超標問題9起,占比69%;汙染源自動監控運管問題3起,占比23%;汙處設施運行不規範問題1起,占比8%。

    對此,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任勇分析認爲,目前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汙水處理廠存在建設滯後和不到位問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排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收水管網建設滯後,導致投運率偏低甚至影響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部分地區還存在管網雨汙不分流,造成進水濃度過低、水量過大的問題,影響了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滯後,應急設施到位率低,直接影響汙水處理廠達標運行;汙水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超標排放比較普遍,偷排現象時有發生。

    在實際運營中,很多汙水處理廠面臨的“老大難”問題仍然是汙水搜集難度大,經常面臨“吃不飽”的局面。

    所謂“吃不飽”,就是指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低于設計能力。據了解,陝西省2013年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僅爲70%,這與同期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廠82.6%的運行負荷率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

    這一現象在一些中小型城鎮同樣存在。陝西省安康市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承擔著中線工程70%的調水總量。全市汙水處理日設計能力14萬立方米,實際日處理能力僅爲6.41萬立方米,負荷率爲52.88%。

    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低的現象一直備受關注,但爲什麽這麽多年過去了,這一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一方面,汙水處理廠當初建廠的時候很多屬于‘一哄而上’,設計規劃缺乏統籌,這種現象在陝南地區尤爲突出。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管網配套建設不到位。”任勇如是回答。

    據了解,目前,我國衆多城市汙水處理規劃設計普遍存在“重廠輕網”現象。處理廠設計規模偏大,管網卻不配套,直接導致實際來水量嚴重不足。

    “一個設計規模爲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項目,實際來水量只有2萬~3萬噸,這是普遍情況。”在采訪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汙水處理廠負責人如是說。

    “爲什麽會滯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來源不足。”任勇“一語中的”。

    資料顯示,陝西省在爭取資金支持方面,組織全省各地申報2015年汙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項目698個、964.21公裏,會同陝西省財政爭取汙水管網專項資金4.36億元。2011年~2015年,共計爭取中央城鎮汙水管網專項資金35.7億元。

    “(這些錢)看似很多,但對于地方來說,仍是‘杯水車薪’。”任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中央層面對管網建設的補貼額度是每公裏60萬元,但是建設成本往往高達每公裏300萬~500萬元,這中間的差額,只能靠地方政府自己配套。

    “在大中城市,配套資金尚能跟得上,但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政府財政很難拿出那麽多錢。所以才會出現配套管網建設難到位的現象。”對此,任勇表示,希望中央層面在管網資金補貼方面,能繼續適當加大補貼力度。

    這一點在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安康市表現得尤爲明顯。安康市住建局副局長段平安告訴記者,目前安康的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只建到縣一級,未來漢江沿線幾十個集鎮將首先納入,解決管網覆蓋率低的問題依然成爲目前最棘手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2014年,安康市的財政收入爲30億元,而支出達到200億元。目前還有70多萬貧困人口掙紮在貧困線上,讓地方財政拿出大筆的錢來解決管網覆蓋率低的問題,可謂是任重道遠。

    問題二: 汙水處理費緣何難以覆蓋成本?

    居民汙水處理費低于實際運營成本,需政府補貼;此外汙水處理費存在多頭管理情況

    在汙水處理領域,采用BOT、TOT、PPP等模式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陝西也不例外。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陝西,上述融資模式大多用于汙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並非配套管網建設。究其原因,是因爲管網建設投資回報比建廠要低很多,所以一般民間資本介入管網建設的意願較低。

    鹹陽市西郊汙水處理廠就是這樣一家通過借助BOT模式建成的生活汙水處理廠,總投資1.53億元,2009年1月正式運營,2012年4月開始提標改造,2013年6月通過提標驗收。目前汙水處理後出水水質均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一級A標准和《黃河流域(陝西段)汙水綜合排放標准》(DB61/224-2011)一級標准要求。

    這家汙水處理廠負責人透露,目前汙水處理運營成本在1.039元/噸左右,而當地居民的汙水處理費爲0.95元/噸。毫無疑問,這中間的差價缺口,基本都是由政府來補貼。

    當記者問及政府是否能按時准確發放處理費時,這名負責人表示,從汙水處理廠正式運營以來,基本都能按時付費。但是,汙水處理廠在試運營期間的費用還有一部分沒有到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汙水處理費用難以覆蓋成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汙水處理費的多頭管理。

    記者在西安市采訪時了解到,在汙水處理費這一塊,由于管網破損等原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現象,居民輸水管網中大概有7%左右的汙水處理費是無法收取到的;而在自備水源這塊,是由西安市節水用水辦公室來收取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3部委在年初曾聯合下發《關于制定和調整汙水處理收費標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汙水處理收費最低標准。《通知》強調,2016年年底前,城市汙水處理收費標准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縣城、重點建制鎮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

    雖然0.95元/噸的收費價格不及一線城市的汙水處理收費標准,但是對二、三線城市和偏僻地區基本能夠覆蓋處理成本,達到了汙水治理的最低行業標准。對此,記者在西安市采訪時,一些汙水處理企業負責人對于這一政策的落地都表示了相當的關切。

    “西安市城市汙水處理收費標准自2006年至今一直爲0.8元/噸。而我們企業早在2013年就已經完成了提標改造工作,目前已累計虧損1個多億。”一位汙水處理廠負責人對此表示很無奈。

    問題三: 汙泥處置目前仍存在哪些不足?

    國家層面上缺少一個明確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標准;汙泥處置經費來源仍缺乏保障

    在汙水處理行業近幾年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副産品——汙泥總量也在不斷增加。而對汙泥能否實現無害化處置,也成爲對汙水處理企業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相較于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汙泥處置的重要性正在被逐步認識。

    正如陝西省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馬小現所言:“抓汙水處理,不抓汙泥處理,隨意堆放,一下雨,還有什麽意義?”

    “汙泥的問題是城鎮汙水處理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步作爲一個突出問題凸顯出來的。” 住建部城建司水務處調研員曹燕進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地方汙水都沒有處理好,汙泥處理相對還沒有提高到重要位置。其實,汙水處理時,應該泥、水並重。

    據了解,目前我國汙泥規範化處理處置率將近50%,有30%的汙泥臨時處理處置,其余的汙泥處置還不太規範。

    “汙泥無害化處理的比重是最關鍵的。”曹燕進說,我國汙泥問題是汙水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需要加快建設。汙泥最好的處置方式是資源化、能源化回收利用,最基本的是無害化處置,實在達不到也應該是穩定化。城市汙泥處理處置的目標和縣、縣級市的目標不同,需要分類指導。

    目前陝西省對于汙泥處置的方式大多以安全衛生填埋爲主。而對于汙泥處置利用的其他方式,如幹化焚燒、好氧堆肥,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以西安市爲例,西安市水務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西安市內有3家政府選定的有資質危廢處置企業處理汙泥。在處理方式中,水泥窯協同處置所占比例不足10%,好氧堆肥生物利用也僅在10%左右。

    在西安市第四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采用兩級生物處理工藝,汙泥采用重力濃縮後機械脫水工藝,産生的汙泥交由具有資質的汙泥處置單位進行規範化處置。

    西安市水務局副局長王俊說,截至今年8月底,西安市已建成城鎮集中式汙水處理廠25座,城九區處理能力達到196.5萬立方米/日,4個縣城處理能力達到10.6萬立方米/日。目前西安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産生的汙泥

    采取3個途徑處理,一是水泥窯集中焚燒,比例不到10%;二是生物利用,養蚯蚓,約占10%;三是剩余約80%的汙泥在燒磚廠燒掉。

    陝西省安康市江南汙水處理廠工程是國家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的工程項目之一,建設規模日處理汙水6萬噸。技術廠長李世東介紹,今年國家批准了企業申請的汙泥好氧堆肥項目,政府投資5800萬元,專門成立汙泥處置廠,在明年年底前建成運行。

    對于汙泥處理的新方式,李世東進一步解釋,申請的項目將汙泥脫水到含水率60%以下,好氧堆肥,將汙泥變成肥料用于市政綠化,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

    汙泥到底該怎麽處置?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是目前困擾許多地方的一個突出問題。安康市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很困惑。

    “目前大家都開始關注汙泥問題,但是國家沒有一個明確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標准,這就導致地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種‘霧裏看花’的感覺。”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感慨道。

    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對于汙泥處置的很多項目還處在商議引進過程中,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都保持謹慎的態度。

    “我們跟省發展改革委協商的結果是先將汙泥脫水,將含水率降至60%以下,等好氧堆肥生物技術成熟以後,再進行技術選用。”安康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

    “在沒有更好的方式之前,對于中小汙水處理廠,填埋還是目前汙泥處理最好的方式,這也是現在通行的做法。”陝西省住建廳副廳長任勇這樣表示。

    任勇說,汙泥處置是個大問題,相關部門也一直在探索比較經濟、徹底的方式,“路徑的選擇不僅僅需要考慮技術,還會有資金瓶頸。”

    任勇到江蘇省蘇州市考察時發現,蘇州的做法是將汙泥脫水到含水率90%左右,呈糊狀,加煤在950℃~1100℃的環境下焚燒,減量化非常大,放射性物質徹底消除。陝西省借鑒了蘇州的做法,目前正在探索汙泥處理新的方式。

    曹燕進表示,處理汙泥采用不同的工藝成本差異較大。一個地方選擇走哪一條汙泥處理技術路線要統籌考慮,不僅僅考慮處理處置裝置建設運行,更要考慮最後的出路。

    “汙泥處置,也要因地制宜用好資源。”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在經曆了汙泥填埋、制磚等多種處置方式後,在2013年下半年構建了以電廠、水泥廠摻燒爲主的市場化處置模式。經過招標,最終確定江蘇綠威和南京中電、華潤熱電廠聯合體兩家單位共同處置汙泥,基本覆蓋南京市汙泥産量,初步解決了南京市主城區汙泥問題。

    錢又從哪裏出呢?2015年1月6日,國家財政部制定並印發的《汙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汙水處理費專項用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汙泥處理處置,以及汙水處理費的代征手續費支出,不得挪作他用。《辦法》第一次將汙泥處置費用包括在汙水處理費中,這爲汙泥處置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保障。

    李世東告訴記者,現在每處理1噸汙水中,汙泥處理成本大概是0.2元。如果對汙泥進行資源化利用,那樣成本就會更高。毫無疑問,今後汙泥的處置費用將同樣來自汙水處理費,但是目前征收的汙水處理費用不包含處置汙染的費用。

    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安市政府從財政預算拿出汙泥處置費用,一年5000萬元左右。西安市水務局、西安市環保局及西安市財政局分別制定了監管辦法和結算辦法,將汙泥處置納入規範管理。

    今年上半年發布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汙水處理設施産生的汙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汙泥進入耕地。非法汙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汙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年底前達到90%以上。

    曹燕進告訴記者,“十二五”規劃中對汙泥的考核相對弱一些,汙泥沒有作爲考核項目單獨體現,下一步汙泥考核的權重將強化。目前,住建部正在和環境保護部協調,在減排考核指標中進一步加強汙泥的考核力度和權重,汙泥沒有達到無害化,扣減主要汙染物COD、氨氮的削減量。

    “相當于處理了汙水,汙泥沒有處理好,主要汙染物也就沒有削減掉。”曹燕說。

來源:      時間:2016-1-6 10:50:18
 
公司簡介 | 新聞資訊 | 產品展示 | 成功案例 | 下載中心 | 人纔招聘 | 留言反饋 | 聯系我們 |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