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English    
 
 企業動態
 產品動態
 行業資訊
 公告欄
 
SEARCH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資訊
 
加大管網投資力度,補曆史舊賬
加大管網投資力度,補曆史舊賬
    管網建設是整個汙水處理收集工程的重中之重。與汙水處理廠相比,管網建設的投資單價高、資金沈澱性更強,且投資責任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擔,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建設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大都選擇先上馬汙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如果後期管網建設不能跟上,汙水處理廠也就成了“面子工程”和“曬太陽工程”。過去兩年裏,汙水處理廠建設增長迅速,管網建設卻遠沒有跟上這一發展速度,“舊賬未清、新賬不斷”的局面已經形成。管網投資滯後導致大批已建成的汙水處理設施閑置,實際汙水處理量與設計處理能力差距較大,汙水處理設施的投資效益難以實現。加大管網建設投資能夠在拉動經濟的同時盤活已有汙水處理設施使之發揮作用,提高設施使用效率,這充分體現了4萬億投資的特征要求,應該作爲優先考慮的投資重點。
  根據“十一五”規劃,管網投資需求遠高于汙水處理廠建設投資需求,原有、在建和新增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投資需求達到2000多億元。分析表明,東部地區管網建設滯後情況較爲嚴重,較多城市存在汙水處理率較接近規劃目標值而汙水處理廠負荷率卻較低的情況,管網欠賬多;中西部地區新建管網投資壓力較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零起點城市比例較高。此外,從城市經濟水平和人口情況來看,市轄區人均GDP爲2.3萬~4萬元的城市管網建設資金需求比較突出,這些城市大多留有較嚴重的管網曆史欠賬,同時汙水處理廠新建配套管網量也較大,承受著雙重的建設壓力。特大及以上城市多面臨管網配套滯後的局面,小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起步晚,既沒有汙水處理廠,也缺少管網,普遍需要較多的管網建設資金。4萬億投資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傾斜。
  強調建設力度與速度,推動汙泥處理處置産業化發展
  任何汙水處理過程都會産生一定量的汙泥。汙泥通常富集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得不到有效處理處置就成爲新的汙染源,這使得汙水處理帶來的環境效益大幅降低。隨著汙水處理量的激增使得汙泥産生量增長顯著,據統計,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的汙水處理能力已經近8000萬噸/日,由此估算我國每天産生含水量80%的濕汙泥6萬噸。受認識、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汙泥處理處置情況並不理想,很多地方單純追求較高的汙水處理率,汙泥處理處置單元較爲簡化甚至沒有考慮,産生的汙泥去向不明,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根據“十一五”規劃,我國汙泥處理處置投資需求爲473億元。與汙水處理廠和管網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相比,需求量要小很多,但投資的意義重大。一方面,汙泥處理處置設施的缺失使得汙水處理過程不完整,不僅環境效益沒有最終實現,且易産生二次汙染問題。另一方面,汙泥處理處置具有産業化的潛力,能夠通過相關技術的開發、給予配套政策,推動汙泥的資源化,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加大汙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力度與速度,能夠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汙泥處理處置領域以其“投資少、意義大”的特點,與4萬億投資的目的相吻合。
   著手小城鎮、農村地區設施建設,維護環境公平
  當前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重點仍在城市,“十一五”期間國家對縣城的 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進行了規劃,但目標處理率與城市地區相去甚遠。據統計,目前全國仍有194個設市城市和80%的縣城未建成汙水處理廠,縣城汙水處理率僅爲22.6%,其中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只有17.6%。而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仍處于“計劃外”狀態,長久以來並未得到充分重視,農村地區生活汙水處理近乎空白,這不利于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提高和生活環境改善。我們建議將小城鎮及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容,促進城鄉間的環境公平。
  4萬億投資中兩大投資方向均與小城鎮、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有關: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小城鎮、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目標的雙重性更加凸顯了其作爲投資重點的地位。與城市集中處理模式不同,小城鎮、農村的水汙染處理在技術、設備及建設、運營模式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分散處理模式更符合小城鎮、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現狀。目前與之相關的産業發展剛剛起步,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在小城鎮、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領域的引導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分散處理相關的産業鏈,能夠在解決農村地區水汙染問題的同時,推動相關産業發展,多角度、多層面實現4萬億投資的目標。
  加大管網投資力度,補曆史舊賬
  管網建設是整個汙水處理收集工程的重中之重。與汙水處理廠相比,管網建設的投資單價高、資金沈澱性更強,且投資責任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擔,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建設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大都選擇先上馬汙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如果後期管網建設不能跟上,汙水處理廠也就成了“面子工程”和“曬太陽工程”。過去兩年裏,汙水處理廠建設增長迅速,管網建設卻遠沒有跟上這一發展速度,“舊賬未清、新賬不斷”的局面已經形成。管網投資滯後導致大批已建成的汙水處理設施閑置,實際汙水處理量與設計處理能力差距較大,汙水處理設施的投資效益難以實現。加大管網建設投資能夠在拉動經濟的同時盤活已有汙水處理設施使之發揮作用,提高設施使用效率,這充分體現了4萬億投資的特征要求,應該作爲優先考慮的投資重點。
  根據“十一五”規劃,管網投資需求遠高于汙水處理廠建設投資需求,原有、在建和新增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投資需求達到2000多億元。分析表明,東部地區管網建設滯後情況較爲嚴重,較多城市存在汙水處理率較接近規劃目標值而汙水處理廠負荷率卻較低的情況,管網欠賬多;中西部地區新建管網投資壓力較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零起點城市比例較高。此外,從城市經濟水平和人口情況來看,市轄區人均GDP爲2.3萬~4萬元的城市管網建設資金需求比較突出,這些城市大多留有較嚴重的管網曆史欠賬,同時汙水處理廠新建配套管網量也較大,承受著雙重的建設壓力。特大及以上城市多面臨管網配套滯後的局面,小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起步晚,既沒有汙水處理廠,也缺少管網,普遍需要較多的管網建設資金。4萬億投資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傾斜。
  強調建設力度與速度,推動汙泥處理處置産業化發展
  任何汙水處理過程都會産生一定量的汙泥。汙泥通常富集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得不到有效處理處置就成爲新的汙染源,這使得汙水處理帶來的環境效益大幅降低。隨著汙水處理量的激增使得汙泥産生量增長顯著,據統計,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的汙水處理能力已經近8000萬噸/日,由此估算我國每天産生含水量80%的濕汙泥6萬噸。受認識、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汙泥處理處置情況並不理想,很多地方單純追求較高的汙水處理率,汙泥處理處置單元較爲簡化甚至沒有考慮,産生的汙泥去向不明,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根據“十一五”規劃,我國汙泥處理處置投資需求爲473億元。與汙水處理廠和管網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相比,需求量要小很多,但投資的意義重大。一方面,汙泥處理處置設施的缺失使得汙水處理過程不完整,不僅環境效益沒有最終實現,且易産生二次汙染問題。另一方面,汙泥處理處置具有産業化的潛力,能夠通過相關技術的開發、給予配套政策,推動汙泥的資源化,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加大汙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力度與速度,能夠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汙泥處理處置領域以其“投資少、意義大”的特點,與4萬億投資的目的相吻合。著手小城鎮、農村地區設施建設,維護環境公平當前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重點仍在城市,“十一五”期間國家對縣城的 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進行了規劃,但目標處理率與城市地區相去甚遠。據統計,目前全國仍有194個設市城市和80%的縣城未建成汙水處理廠,縣城汙水處理率僅爲22.6%,其中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只有17.6%。而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仍處于“計劃外”狀態,長久以來並未得到充分重視,農村地區生活汙水處理近乎空白,這不利于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提高和生活環境改善。我們建議將小城鎮及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容,促進城鄉間的環境公平。
  4萬億投資中兩大投資方向均與小城鎮、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有關: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小城鎮、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目標的雙重性更加凸顯了其作爲投資重點的地位。與城市集中處理模式不同,小城鎮、農村的水汙染處理在技術、設備及建設、運營模式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分散處理模式更符合小城鎮、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現狀。目前與之相關的産業發展剛剛起步,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在小城鎮、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領域的引導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分散處理相關的産業鏈,能夠在解決農村地區水汙染問題的同時,推動相關産業發展,多角度、多層面實現4萬億投資的目標。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增強4萬億投資的拉動效應
  現階段我國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現狀決定了投資需求較大與投資資金不足的矛盾仍將繼續存在,汙水處理行業急需大規模、低成本資金的注入。地區間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現狀差異較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仍有較大的建設資金需求。這些地區通常爲經濟欠發達地區,其對資金使用成本的可承受能力較差,急需低成本的長期資金。此外,目前仍處在規劃階段的汙水處理廠中兩萬噸以下規模的約占1/3,這類汙水處理設施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平均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更需要低成本的資金來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財政資金的低成本符合汙水處理行業的需求,但政府財政資金在汙水處理領域的投入總量有限,而如何以財政資金爲引子,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是解決汙水處理領域投資資金不足的重要課題。此外,我國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還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時期,需要較長期、穩定投入,建設資金的可持續供給問題值得關注。
  要實現4萬億投資的資金帶動效益,我們建議從3個方面著手:
  一是通過中央投資帶動地方政府資金投入。這是我國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的傳統做法,也是最爲有效的做法之一,中央財政的直接投入對地方財政的激發作用不容小觑。此外,隨著中央政府對“地方債”政策的不斷松動,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以中央投資帶動地方政府投入模式的效應將被進一步放大。
  二是通過政府資金帶動銀行信貸投資。盡管目前汙水處理行業已經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局面,但銀行貸款仍是行業主要的資金來源。中央政府對環境目標責任制的重視、財政資金的直接投入大大增強了各大銀行對汙水行業的投資熱情和信心,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在汙水處理領域的投資,能夠實現汙水處理行業和銀行發展的雙贏。
  三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包括市場化汙水處理行業企業及社會閑散資金投資。在衆多的資金募集方式中,産業基金正是一種集合投資的方式,已經爲一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長期、穩定、低成本及規模較大的資金。以部分中央財政資金爲種子,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共同組建帶有政策性的汙水處理設施領域産業基金,爲解決汙水處理行業的資金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而這一輪的中央政府財政直接投資爲汙水處理領域産業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契機。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通過差異化的投資收益分配方式,即政府投資收益低于基金平均收益、社會資本投資收益高于基金平均收益的方式,可確保在爲汙水處理行業提供大量低成本資金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會資本投資的收益水平,實現可持續的資金供給。
  總之,科學安排資金、合理利用資金是順利實現4萬億投資目標的前提,也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關鍵。從資金性質來看,4萬億投資是臨時性的,健全的管理機制的缺失並不利于資金的有效與公平使用,加強監督和管理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挑戰之一。從汙水處理行業來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意味著資金投入機制要與汙水處理項目模式進行有效銜接,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4萬億投資計劃給汙水處理産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期待著這一輪的集中投資能夠有效解決行業內面臨的主要問題,真正實現4萬億投資對行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來源:網産新聞      時間:2011-8-11 10:39:20
 
公司簡介 | 新聞資訊 | 產品展示 | 成功案例 | 下載中心 | 人纔招聘 | 留言反饋 | 聯系我們 |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