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English    
 
 企業動態
 產品動態
 行業資訊
 公告欄
 
SEARCH
 
 
首頁新聞資訊企業動態新聞
 
國家海洋局稱日本福島核廢物可能進入我國海域

國家海洋局稱日本福島核廢物可能進入我國海域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09:33  科技日報
  本報訊 (記者 陳瑜)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複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汙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範圍,不排除核汙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監測航次獲取樣品較多,實驗室分析檢測工作需一定時間,爲了能及時向社會公衆公布監測結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檢測、分批公布的方式。”回複說,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的區域位于日本福島以東25.2萬平方公裏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全部檢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別超過我國海域本底範圍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過我國海水水質標准。

  “監測結果表明,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泄漏事故的顯著影響。”回複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監測區域的海洋生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但監測區域不同範圍內受汙染的程度不一樣,不同海洋生物對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樣。”回複說,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約爲30年,影響較爲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質經生物富集並經食物鏈傳遞、生物放大和累積,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乃至人類健康産生的長期影響將不容忽視。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以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組織開展應對事故放射性應急跟蹤監測工作。根據目前監測結果,福島核泄漏事故尚未對我國海域産生影響。但此次回複表示,根據以往研究,日本福島以東海域的海洋環流狀況比較複雜,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親潮流系。黑潮延伸體的大幅度蛇形彎曲及其南北兩側的中尺度渦都是導致這個海域動力上比較活躍的原因,因此,福島核汙染物入海後可能存在多種移動路徑,其主要移動路徑是先隨著近岸流沿日本東岸南下至東京以東附近海域與黑潮延伸體彙合向東流動,進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資料顯示,親潮水系的水體也可通過中尺度渦穿越黑潮延伸體向南運動。回複表示:“不能排除核汙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從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資料來看,日本福島近岸300公裏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汙染,但國家海洋局此次的監測結果表明日本福島以東800公裏以內25.2萬平方公裏的公海海域已受到顯著的放射性汙染,遠遠大于日方公布的影響範圍。

  回複說,從初步分析結果來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不僅爲我國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以東海域海洋放射性汙染情況提供寶貴資料,也將爲分析評價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可能造成的影響提供重要數據支持,從而保護我國海洋環境安全和公衆健康。但要准確判斷和預測核汙染物的輸運及其對海洋環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進行長期跟蹤監測與評價。

  回複稱,爲進一步了解、掌握和評估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我國還需繼續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開展放射性監測工作,並重點加強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以及放射性汙水漂移路徑預測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後,後續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氣氣溶膠樣品的檢測和數據分析處理工作目前尚在進行之中。環保司表示,關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結果,將根據樣品檢測分析進度,及時公布結果。

 

來源:新浪环保      時間:2011-8-15 16:24:53
 
公司簡介 | 新聞資訊 | 產品展示 | 成功案例 | 下載中心 | 人纔招聘 | 留言反饋 | 聯系我們 |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