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但是相應的淡水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斷增多。水,作爲一種必不可少的資源,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這種觀點的驅使下,水環境的質量越來越惡劣、水資源短缺也越來越嚴重,這一切都加重了城市的負荷,帶來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我國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
根據水利部門的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増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將降低到1760立方米,總缺水量將達到400~500億立方米,已經達到了世界公認的缺水警戒線。從地區分布情況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區,就人均占有淡水資源而言,南方最高地區和北方最低地區相差數十倍,西部比東部甚至高出五、六百倍;這些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成爲難以解決的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斷增加,加劇了用水的緊張和水質的汙染,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水危機已經成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據統計:目前全國年排汙量約爲350億立方米,但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僅爲15%,全國超過80%的城市汙水未經任何有效的收集處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體,使得原本具有泄洪和美化景觀作用的河渠變成了天然汙水渠。特別是在全國2200座縣城與19200個建制鎮中,汙水排放量約占汙水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但這些中小城市(鎮)的汙水處理能力都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我國城市汙水處理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我國汙水處理事業在改革開放的近二十年來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仍然滯後于城市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全國已建設城市汙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這些汙水處理廠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城市汙水的處理水平,但處理量的增加仍遠遠滯後于汙水排放量的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即便按98年資料,我國城市汙水的處理率也僅爲15.8%,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早在1980年就已達到了70%.
我國的汙水處理事業的實際情況是汙水處理率低,很多老城區的排水管網甚至不成系統。城市汙水處理能力增長緩慢和汙水處理率低是造成我國水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由此導致了水環境的持續惡化,並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國城市汙水處理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爲以下三個方面:
1、汙水處理技術落後
城市汙水處理技術是城市汙水處理設施能否高效運轉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的汙水處理技術都是沿襲了歐美國家近百年來的路線和處理技術,在吸收、消化國外技術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城市汙水處理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現階段采用的汙水處理技術與同期國外的技術水平相比依然還很落後,始終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維修率高、自動化程度低等缺點,從而影響它們在汙水處理廠投標中的競爭力。
2、資金短缺,投資力度不夠
城市汙水處理系統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也是防止水汙染、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爲發展我國的城市汙水處理,使水環境汙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